伏羲创立六十四卦
黄帝的史官仓颉在《乾凿度》的序中明确写到,黄帝诵读伏羲流传的内容,形成乾坤二凿之书。其中内容足以证明不仅仅是八卦,64卦体系也由伏羲所创立。
黄帝说,太古有百皇,相继开辟了基业,以文符流传知识和智慧。从有熊氏、伏羲氏、知生氏开始,就知道了万物是从无到有而化生的。
老神氏说:“无生体,分天地,天性情,地曲巧,未尽大道各不知其性。乾坤既行,太极大成。”
圣人观天察地,从万物中寻求真理。伏羲氏画卦刻文流传后世。有形的万物生于无形,先有太初,后有太始,后有太素,后成万物。相关的内容先后传给了天老氏、混沌氏、天英氏、无怀氏,后来传给了中孙炎帝神农氏、烈山氏、三孙帝釐氏、老孙氏。到了公孙轩辕氏,效法前人治国之道,设置了文三器、武三器等一系列的律法、车符制度,以彰显先人智慧,利于万民。
自太古以来流传的文书包括《元皇介》、《垂皇筞》、《万形经》、《乾文纬》、《乾坤二凿》、《考灵经》、《制灵图》、《河图八文》、《希夷名》、《含文嘉》、《稽命图》等。伏羲氏画四象、立四隅、定群物,立坎、离、震、兑四正。
月,坎也,为水魄,为阴精,为天地脉,周流无息,为天地信,顺气而潮,在上曰旱,在下曰脉。日,离也,火宫,正中而明,天地之目,顺四方之气。烛龙行东时,肃清,行西时,燠,行南时,大晒,行北时,严杀。煖熯万物,四方万物嚮。雷木,震也,日月出入门,能鼓养,天地之性情,情性之理自然,万形经纶。泽,金水,兑也,日月往来门,万物燥,泽可及,天地怒,泽能悦,万形恶,泽能美。承顺天者不违拒,应人者泽资万业,帝王法之,故曰泽润天地之和,气然也。
圣人所相画卦,配身、取象、裁形、取物,法天地宜,分上下属。
配身:乾为头,坤为胃腹,兑为口,离为目,艮为手,震为足此六卦。
取象法用:养身法《乾》、匹配法《咸》、造器设《益》、聚民以《萃》此四卦。
裁形变文:顺天文为《贲》、设人文为《夬》、参鸟文为《离》、象兽文为《革》此四卦。
取物制度:亲疏以《噬嗑》、御难设《豫》、服牛马以《随》、物败以《剥》此四卦。
法天地宜:《鼎》象以器、苑阁法《观》、天市《噬嗑》、文昌六局《夬》、羽林法《师》、法《渐》地利、室法《家人》、法定主《屯》此八卦。
分上下属,制度则象,取物配形,合天地之宜,索三女三男。64象以上下分:阳30卦,阴34卦。象成数生,从无入有,有理若形,形及于变,而象,象而后数。《易》名有四,日月相衔,日下有月为《易》;生万物而不难,准天地为《易》;阴交于阳,阳交于阴,变而交《易》。周元反复,易道无穷,福兮得易,源入万业作用。万彚滋溢,阴阳成数,而后昌成,明经纬,大行于后世。天地名,君臣位,父子上下宜,定而为《易》。
此段证明64卦的具体含义,在伏羲氏时代已经成型。而且从天文到地理再到人文,已经贯穿为一个完整的体系,后天八卦应该也是伏羲所创。黄帝以及后来的周文王都是沿用和发扬而已。
考古发现的9000年前的64卦陶罐,是无可辩驳的实物证明。文中还提到,自太古以来,到公孙轩辕氏当政,流传下来至少十几部文书,也可以说明华夏文明的发源至少可以提前到万年以上。(文章源自网络,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