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娲补天”是真实事件
早就知道女娲补天是真实的事件,事件真实情况并不是用五色石补的天,而是用了五天的天数,把历法修正过来。便于人们的农耕和生活,一次偶然机会网络中读到这篇文章,讲解的非常详细,转摘过来分享给大家。
在末次冰期的几万年当中,对东亚区域而言,有几个关键节点。第一是3.5万年前,华夏大陆的大部分地区进入冰期的高峰时段,人口逐渐迁移到华南和南海盆地,在靠近赤道的温暖地带生存。
在此之前的几万年间,一直生活在云贵高原的母系氏族部落“女娲族”知生氏,为了预防山洪、地震等自然灾害,原本发明了十月木星历,每月36天,每年360天,对应的是木星、太阳、地球三者之间的位置关系。当他们南迁至南海周边地区,地形地貌、生活方式并没有发生太大变化,所以继续使用十月木星历。
第二个关键时间点,约1.8到1.6万年前,进入冰期后段的相对温暖期。从北方南迁而来的父系氏族部落“伏羲族”燧人氏,先与南方本土部落天皇族有巢氏经,过战争之后形成联盟,后与女娲族在南海地区发生战争。之后进一步形成统一的联盟式国家。
于是,在温暖的华南和南海盆地,逐渐形成了以驯化水稻、家畜为主的早期农业文明。期间,伏羲族使用的是阴历,天皇族使用的是12月木星历。在当时的华夏先民已经具备了非常成熟的观天文、制定历法的能力。而天文历法的前提必然是要先有以相对固定的恒星群为参照的天网坐标系,才能记录和计算包括行星、月亮、太阳在内的各种运动天体的运动轨迹和周期规律。
接下来,第三个关键时间点,约1.3万年前,新仙女木事件爆发,巨大的陨石撞击北极圈和北美洲。其直接影响有三个方面。
第一个是地轴向西北偏移,地轴倾斜的角度比以前更大,也就是史书记载的“天倾西北”,导致中高纬度地区的四季变化比以前更加明显。同时,天网坐标系的恒星群发生偏移,西北方的恒星看起来翘了起来,而东南方的部分恒星被地平面遮挡而无法看到,也就是史书记载的“地陷东南”。总之,以前使用的天网坐标系失效了。
陨石撞击的第二个影响,是爆炸引起的大范围火灾,高频率的地震以及火山爆发,造成冰川迅速融化,海平面上升,海啸来袭,南海盆地被淹没。这些都完全符合史书中对女娲补天前的灾难场景的具体描写,造成人口锐减,幸存者不得不向中国大陆的南部和中南部迁移。
而第三个影响来得晚一些,随着燃烧的烟尘和火山灰逐渐遮蔽了天空,气温开始再次下降。气候的失常导致历法失去作用,农业文明受到极大打击。直到1000年之后,气温才逐渐回升。1.2万年前人口逐渐扩散到中国大陆的中部,1万年前扩散到北部。在这2000多年的迁徙过程中,人们经历了长期反复的自然灾害,从没有四季之分的南方,逐渐过渡到四季分明的新阶段,无论是阴历还是木星历,都失去了指导农业生产的作用。
于是,女娲族的首领以传说中的山顶的扶桑树为参照物,观测太阳、月亮新的出没规律,并寻找新的稳定的恒星群作为新的天网坐标系,结合伏羲族的圭表和日晷测影法,经过长期的观测和计算,最终把360天的十月木星历改成了12个月365.25天的阳历。
书中记载用于补天的五色石,就是把一年的天数填补了五天的意思。红楼梦中的贾宝玉天生所配的天石,写成女娲补天石所剩的零头,指的就是365.25天取整后所余,暗指贾宝玉是天子后人。神话中还说女娲断鳌足以补天柱,意思是新确定的28星宿坐标系,北方的玄武七星连线所成的龟形只有三只脚,传说为女娲借去了一只,补齐了东南方缺失的恒星,这就只是传说而已了。后来伏羲族把女娲族的阳历与自己的阴历相结合,形成了阴阳合历:农历,并借助八卦和64卦系统得以发扬光大,流传后世。(文章转摘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