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闰月
我国历法中的农历闰月是怎么确定的?
下文来源于网络,对这段文字的总结就是,现在我们使用的闰月,是以我们的农历某月份中缺少中气,就要下个月闰一个月。所谓24节气中的中气,是指24节气中的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大寒。今年癸卯年闰二月为例,农历二月三十这天是中气春分,下个农历中缺少中气谷雨,也就是下个月本来是农历三月的,因为这个月份没有中气谷雨,只好将这个月定义为闰月,闰月的名号就顺沿了上个月二月,名为“闰二月”!
在上古中国阳历中,每个月平均30.4375天,而在阴历中,每个月平均29.5306天,每年12个月就少了10.88天,大约2.66到2.75年能凑足一个月。三年闰一个月,就多闰了三天左右。所以在19年七闰的周期中,多数是三年一闰,少数是两年一闰,刚好把这七个月不多不少的补齐。
当每次凑足一个月的时候,理论上就应该设置一个闰月。但实际上在不同历史时期,定闰月的方法各有不同。自黄帝时期先后进行了多次修正,有在年中至闰,有在年末至闰。
《殷历谱》明确记载,殷商时期就已经采用了以阳历24节气刻度为基准,确定闰月的方法。每个节气平均15.21875天,其中冬至位于子月的正中,夏至位于午月的正中,春分位于卯月的正中,秋分位于酉月的正中。这四个节气最先测量定位,构成划分24节气的经纬坐标。
完成24等分之后,以立春节气为准,建寅月,月中的节气即中气为雨水;下一个月为卯月,以惊蛰起始,春分为中气;下一个月为辰月,以清明起始,谷雨为中气;以此类推。巳月始于立夏,小满为中;午月始于芒种,夏至为中;未月始于小暑,大暑为中;申月始于立秋,处暑为中;酉月始于白露,秋分为中;戌月始于寒露,霜降为中;亥月始于立冬,小雪为中;子月始于大雪,冬至为中;丑月始于小寒,大寒为中。
古人认为,只有具备节气的月份才存在历法上的纪月的意义,才有指导农耕和其他事物的作用。由于阴历的每月天数比阳历的少,必然导致节气的时间点在阴历的月份中不断的向后推移,直到某个月的中气被推移到下个月,那么失去了中期的这个月,就没有价值,就作为在这一年制一个闰月的标准。
从殷商武丁时起,把这个闰月放在当年的年末,作为第13个月。从殷商祖甲时起,就直接把这个月作为上个月的闰月。比如八月之后,这个月本来应该是九月,如果没有中气,则作为闰八月。此后,该置闰方法一直被沿用2000多年。因此,每逢三年置闰的月份之间会提前一到两个月置闰,每逢两年置闰的月份之间会推迟四到六个月置闰。
虽然有万年历,查询很方便,不需要人工计算,但是了解其科学原理,知其所以然,对找回我们的文化自信而言是很有必要的。未来的发展离不开学习先贤身上的探索精神、严谨性和韧性。(本文源于网络,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