闰年闰月的来历


闰年闰月的农历是如何发明的?读《周髀算经》可以对上古历法的算法一探究竟。

当计算出以下四个基本数据,第一个,以地球与太阳的运动关系为准的阳历,一个回归年的天数为365又1/4天;第二个,月亮一年绕太阳旋转13又7/19度;第三个,一年的朔望月周期为12又7/19月;第四个,一个朔望月的天数为29又499/940天。

很明显就产生了一个问题,以月亮与地球的运动周期为准的阴历,一年的天数就是354又348/940天,与阳历的回归年天数365又1/4天,相差10.88天。如果按每年12个月计算,那么19年之后,月亮就会绕地球多跑七圈,也就是多出来七个月,所以只能把这多出来的七个月分配到19年当中去。于是形成了19年七闰的阴阳合历,也就是我们使用了几千年的农历。

其中闰年为13个月,为大年,每年383.9天。其余12个月的为小年,每年354.37天。所以古人把每19年定为一“章”。但是到这里还有问题,每个月的天数是29又499/940天,约等于29.53天,也不是整数。这样一来,如果每个月按小月29天算,每年就会少22.43421度,如果每个月按大月30天算,每年就会多出35.80263度。所以就用大月、小月天数不等的方法,也就是闰日的方法进行差补。所以无论是阳历还是阴阳合历,也就是农历,都存在置闰现象。

那有没有一种不需要置闰的方法呢?那就是之前讲过的干支历以24节气为准,自动进入下一周期。每天、每个月、每年都不是整数,所以不需要置闰。这样就产生了一个结果,在不同年份,24节气所对应的阳历或农历的日期和时间是不同的,误差基本都在一两天以内,这是没办法解决的。对常规的生产和社会事务而言影响并不大,但是对于非常重大的事件及其影响,古人是很重视的。

所以根据上述数据规律,古人总结出了一系列更大周期的规律。比如大家都熟悉的60年一甲子,还有每四轮19年,也就是76年,当中有19个阳历闰年,28个阴历闰年,都刚好逢整数,天体的位置关系具备相似的回归性。所以把四个19年,也就是76年定为一“蔀”。

20蔀的1520年定为一“遂”。当中有560个大年,960个小年。三遂4560年定为一“首”。天体位置重置为新的起始点,五星连珠,日月合璧,同时出现。年月日时的60甲子,天干地支全部从头开始纪元。七首31920年,定为一“极”。热极生寒,物极必反,生数终、天耕元、万物复。具体什么意思呢?以后有机会再做探讨。(文章源于网络,仅供参考。)

非特别注明的文章,一般属《易经学习网》原创,未经许可禁止转摘。

  • 分享:
评论
还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说点什么

    © 2003-2022 Zhouyi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5024098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