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庄子》预言故事的“所知障”
《庄子》列御寇篇中讲了一则故事,一对夫妻有两个儿子,老大叫“缓”,读书勤奋好学仅用了三年的光阴就成为了儒家的代表人物。接着这个老大又一点一点的教他的弟弟学习文化知识,他的弟弟也继承了家族基因,聪颖而好学,没几年的时间,同样成为了墨家的代表人物之一。但是儒家和墨家是两种知识体系,所以兄弟俩之间经常为了自己的认知不同争的面红耳赤,恰巧他们的父亲认为弟弟代表的墨家更有道理,所以始终支持弟弟的墨家学问,反对老大“缓”的儒家学问,后来“缓”也因抑郁过了十年以后自杀了。庄子慨叹现在世人都是“缓”的代表。
世人总是用自己的认知来判断事物的对错,认为世间的一切只有自己的认知是正确的,都是自己的功劳,甚至想把自己的想法和意图强加给他人,这就成为了我们常说的“知识的诅咒”,因为每个人眼中的世界都是不同的。当认为只有你自己的认知是正确的,同样灾难也会悄悄的来临。放眼世界,美国的单级霸权主义,就是这样的结果,西方的崇尚个人自由也会衍生出这样的结果。
流传的一句名言:“一万个读者就有一万个哈姆雷特。”不论是读书、看电影、读故事,同样的一段内容,不同的人的体会是不一样的,尤其当他成人之后,有了自己的主观意识,不论你的观点是如何的正确都会有人反对,不论你的观点如何的错误,也会有人支持。这就是所知障导致的结果。
老子和庄子认为天地万物都是一体同源,同心同根的。倡导世人要将自己回归到自己的内心觉知,内心觉知下的我们是可以引起共鸣的。所以当我们回归于内心的觉知后,是非恩怨、各种争吵也会自然消失掉了。那么怎么去唤醒我们内心的觉知呢?什么样的才算是内心觉知被唤醒了呢?有一个简单的判别标准,如果有意见耿耿于怀的往事被提及的时候,内心中的狠不能被唤醒,就算自己要求自己去狠、去怨,也不能起狠、怨之心。此时,你的内心觉知被唤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