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卦《山水蒙》
前期分享元吉学习六十四卦卦辞、彖辞和象辞解读,每日更新一卦。后期有时间了在原文中修改增加爻辞解读。
《序卦传》:“有天地,然后万物生焉。盈天地之间者唯万物,故受之以《屯》。《屯》者,盈也;物之始生也。物生必蒙,故受之以《蒙》。《蒙》者,蒙也;物之稚也... ...”上一卦中的屯卦是事物、生命的开始,处于蒙昧的状态,那么就需要给予教育,就需要“启蒙”。
山水蒙卦为第四卦,上卦为艮,下卦为坎,是为山水蒙。其卦象为:䷃。《水雷屯》卦(䷂)与《山水蒙》(䷃)卦刚好是相反的。水雷屯的卦整个翻过来就是山水蒙。在六十四卦中,开篇乾坤为天地,之后就有了一对颠倒的两卦,是对启蒙教育的重视。
【卦辞】蒙:亨,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初筮告,再三渎,渎则不告,利贞。
刚刚开始就讲“亨”。亨是亨通、吉利的意思。事物已经生成,处在蒙昧的状态,为何不凶反吉?这里的亨,元吉认为,蒙卦为启蒙,那么遵循天道的启蒙就是吉利的,就会让事物发展顺利亨通。即遵循正确的启蒙教育,未来的发展一定会吉的结果呈现出来。
教育是双向的,好的成绩是需要老师和学生同在一个频道,学生“好知”,师者“善教”,教育的结果才会是成功的。正如现在学校教育中,一个班级中,同样的老师,教授同样的内容,而学生的成绩却千差万别,就是看师生有没有在同频上。
“匪我求童蒙”,在启蒙教育的过程中,不是老师求着学生学,而是要“童蒙求我”,学生的好知来求问老师,那么老师给出的解答,学生可以快速吸收。反之如果老师主动去教,而不是学生想问的,那么老师也只能自说自话,浪费了教育资源。
学生找老师提问,老师给出的答案不太合学生的认知,学生再来求问,仍然得不到学生认同的答案,如此多次,最后老师也就不再回答了。就像古代人遇到问题需要求问神灵,而神灵给的结果不符合求问者想要的答案,就继续再次或多次求问。这是对神灵的不敬畏,也是对神灵的亵渎,最后“渎则不告”。用这个例子来告诉学生,想要学习就要虚心求教,而不是一味的自以为是,那样是对老师的不敬重,是对老师的亵渎。这里的再而三的求问,也暗含另外一种层面的信息,就是老师需要学生举一反三的学习态度,方能更好的施教。
不论是“童蒙求我”的时候一而再的问,虽对“我”有亵渎意味,可终究是启蒙教育,坚持正确的教育,遵循天地正道,最终还是符合教育原则,最后的结果也不会太差,故“利贞”(利于坚守正道)!
【彖辞】蒙,山下有险,险而止,蒙。蒙,亨,以亨行,时中也。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志应也。初筮告,以刚中也。再三渎,渎则不告,渎蒙也。蒙以养正,圣功也。
上卦艮,艮为山,也为止。下卦坎,坎为水,也为险。所以山下有危险,而遇到了危险就停止的态度,就是蒙昧,是不明智的选择。易经有说“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遇到了阻碍,就要变通一下,停止不前是愚昧的惰性。
因此要启蒙,要以中正的原则来教育就会亨通。而师之道,是刚直中正的,卦中有两个阳爻,代表了师资力量,二爻的阳爻处于中正位置,所以“时中”。上九的阳爻却因为过于刚硬,失去了教育耐心过于刚硬,过于严厉。
这段彖辞中最核心的一个词是“蒙以养正”,这是要爱护幼小心灵,做出正确的启蒙,不可折损孩子天真的本性,污染纯洁的心灵,方是最佳的教育。
【象辞】山下出泉,蒙,君子以果行育德。
上卦艮为山,下卦坎为水,是山下有泉水涌出之象。而水又是智慧的象征,用此来比喻启蒙教育使其智慧如泉水一样涓涓而流,水虽小而不绝。
▅▅▅▅▅ 上九:击蒙,不利为寇,利御寇。
▅▅ ▅▅ 六五:童蒙,吉。
▅▅ ▅▅ 六四:困蒙,吝。
▅▅ ▅▅ 六三:勿用娶女,见金夫,不有躬,无攸利。
▅▅▅▅▅ 九二:包蒙,吉。纳妇,吉;子克家。
▅▅ ▅▅ 初六:发蒙,利用刑人,用说桎梏。以往,吝。